●卷一 政宣上帙一 起政和七年七月四日庚寅,絕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己卯。
政和七年秋,七月四日庚寅,登州守臣王師中奏:有遼人薊州漢兒高藥師、僧郎榮等,以船浮海至文登縣。
詔師中募人同去,探詢以聞。
先是,政和元年,朝廷差童貫副鄭允中奉使遼人。有馬植者,潛見振興商業大樓童貫於路。植,燕京霍陰人,涉獵書傳,有曰:能力文辭長於智數。見契丹為女真侵暴,邊害益深,響馬蜂起,知契丹必亡,詭計回漢,說貫以邊事。是時,童貫奉密旨,使覘其國,於是約其來回。植數上書奏,上喜賜姓李名良嗣。蔡京、童貫力主之,以圖取燕。
時薛嗣昌、和詵、侯益揣知朝廷有興趣幽、薊,並逢迎附會,倡為北事。和詵知雄州,以厚賂結納朔方豪雋,士多回之,以《收燕山圖》來上。
又,中山守張杲、高陽關安撫吳玠亦獻議燕雲可取。河東經略薛嗣昌得河朔諜人之辭,去去潤色,以希禁密意。每陛對論及北事,輒請興師。嗣昌又委代州安撫王機探伺遼人之隙,陳攻取之策。時武、應等州,屢來投附,機悉給與。又有王師中全傢來忻、代。上詔令師中知登州,以伺其事,然未有以發。
會是年,登州奏:有遼人舟二隻,為風漂達我駝磯島,乃高藥師、曹孝才及僧郎榮率其支屬老幼二百人,因避亂,欲之高麗,為風漂至州。具言遼人以渤海事故,由於女真侵暴。女真軍馬與遼人爭戰累年,爭取地土,已過遼河之西。今海岸以北,自蘇、復至興、沈、同、咸州,悉屬女真矣。
登州守王師中具以奏聞。上擲中使押詣蔡京第,令與童貫僉議。京、貫因同具奏:國初時,女真常奉貢,而太宗天子屢市馬女真,厥後始盡。今不若降詔,遵故事,以市馬為名,令人訪其事體真假怎樣。上可之,詔登州守臣王師中,募人同高藥師等齎市馬,詔泛海以去探詢。厥後通好女真,議舉兵響應,夾擊滅遼。
國傢禍變自是而始。
蔡絛《北征紀實》曰:政和元年,童貫副鄭允中奉使北虜。時虜酋天祚欲與童貫一相見。因使貫覘其國,北討之意,已形於此,而中外未知也。然當時虜酋方肆縱欲,見貫者但希中國財寶奇玩罷了,而中國浸侈亦自是而始。故貫所齎奇腆,至運二浙髹漆之具、火閣書廚、床椅之屬,悉去以遺之,相誇尚而巳。貫歸,其所得珍玩亦甚厚。
允中以尚書為奉使,而貫砰!以節度使為之副,皆非故事也。
至二年,有燕人馬植來回,上遣蒙受。童師敏齎禦筆,但書馬植二字,傳旨訊問可納否,然馬植者已自躲於童貫傢矣。植後賜姓李,名之曰良嗣,俄又賜姓趙,累遷至修撰。虜人認為言,中國但謂無有,然虜時已昬亂,雖來不!”一聲響亮的咆哮聲打破了主持人。所有的人都看著媽媽過去,他們看到了男人索亦不急也,故良嗣得以安。良嗣又不時論遼人事宜以動朝廷,且謂天祚者乃是弒其祖——老國主而自主。言多擺闔。童貫遂繇登州海道,使之以使女真,全國之釁自“哦,是嗎?”此始焉。
封有功《紀年》曰:政和五年,歲次乙未,春三月辛未朔二日壬申,年夜遼李良嗣密遣人來雄州投蠟彈,雲:
天慶五年三月四日,遼國光祿卿李良嗣,謹對天日齋沐裁書,拜上安撫年夜帥足下:良嗣,族本漢人,素居燕京霍陰。自遙祖已來,悉登仕路,雖披裘食祿,不盡如線,然未嘗少忘堯風。欲褫左衽,而莫遂其志。
比者國君嗣位以來,排斥忠良,援用群小;女真陵犯,官兵奔北。響馬蜂起,攻下州縣;邊報日聞,平易近罹塗炭;宗社傾危,不可企及。邇又天祚下詔,親征女真。軍平易近聞之,無不惶駭。揣其軍情,無有鬥志振興商業大樓。
良嗣雖愚贛蒙昧,度其事勢,遼國必亡。良嗣晝夜籌思,偷生無地。因省《易系》有雲:“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。”《語》不雲乎“危邦不進,亂邦不居。”良嗣久服先王之教,敢佩斯言。欲舉傢貪生,南回聖域,得復漢傢衣裳,以酬素願。
伏看察良嗣忱誠不妄,憐恤轍魚,代奏朝廷,速俾向化。儻蒙睿旨允其愚懇,預叱會期,俯伏前往,不堪萬幸!
和詵具其事聞奏,上令太師蔡京、太尉童貫共議能否。旬日庚辰,京與貫奏雲:“自古兜攬,國之大德;又況遼國用兵,軍平易近不附。良嗣回明,故當收容。乞敕和詵,密諭會期。”後詵令良嗣會期,以四月一晝夜進境。
夏四月庚子朔,良嗣等夜分越界河。初九日戊申,良嗣進雄州庭參,上謁詵,詵使人掖上廳,各具禮贐。是日,詵奏朝廷,有旨令良嗣赴闕。十八日丁巳,良嗣見於延慶殿,上親臨軒慰問,禮優秀。上問所來之因,即奏曰:“臣國主天祚天子耽酒嗜音,禽色俱荒,遣散忠良,任用群小。遙近生靈,悉被苛政。連年以來,有女真阿骨打者知天祚掉德,用兵累年,攻下州縣,加之潰卒尋為內患,萬平易近罹苦,遼國必亡。願陛下念舊平易近遭塗炭之苦,復中國去昔之疆,代天訓斥,以順伐逆。王師一出,必壺漿來迎。願陛下速行薄伐。脫或後時,恐為女真失意。蓋先動則制人,後動則制於人。”上嘉納之,遂賜姓趙,授朝請醫生秘閣待詔。
【補】《宋史•卷四百七十二》:趙良嗣,本燕人馬植,世為遼國富家,仕至光祿卿。行污而內哄,不齒於人。
【補】《欽宗實錄•童貫附傳》;馬植獲咎於其國,間道邀貫,說以取籍之策。貫納之,約以來回。至,則躲之傢。奏,賜名為趙良嗣。
【補】鄭昂《卮史》;政和二年,燕人馬植者來回,匿於童貫傢。植能文辭,數上書,上喜,賜姓名李良嗣。
【補】熊克《復興小歷》:政和二年,童貫為遼國生辰副使德產金融大樓。貫還,有燕人馬植者,密邀於路,為言取燕之策。貫挾以回,奏賜姓名李良嗣。
【補】王偁《東都事略•契丹附錄》:貫歸至盧溝河,夜召見植,擁之以回。易姓名為趙良嗣,薦之於朝。
【補】《三國謀謨錄》:良嗣以政和五年三月壬申上蠟書,雄守和詵以聞。辛巳,蔡京、童貫奏許之。四月庚子,進界。壬寅,至雄州。丁卯,進見。又曰:朝廷既有興趣於燕雲,而蔡京為國興利,以備兵興支用。仍行噴鼻茶鹽礬等法,令州縣立遞年租額,以最殿考其獎懲。守令推行,罔敢少怠。又有和糴、均糴、對糴、銜糴以備軍食。累年於茲,平易近力遂罷。地點商人賣法,重獲重利。朝廷糴本元降州縣輸納者,實未嘗得,悉為仕宦一切。全國多故,京啟之也。
八月三日戊午,登州守王師中既被詔,乃抉擇將吏,得七人。各借入武校尉差平水師批示兵舟同高藥師等行。
二十二日丁醜,高藥師等下舟去女真。
藥師等既至彼境,北岸相看,女真巡海人兵多,不敢近。舟幾為邏者所害,遂復歸。
政和八年正月三日丙戌,高藥師等歸至青州。
高藥師至青州還,奏謂:“雖已到彼姑蘇界,看見岸上女真兵甲多,不敢近而歸。”守臣崔直躬奏其事,於是上為赫怒,專下宣撫司,委童貫措置。
應元募借官過海人並將校一行,並編配遙惡。委王師中選有智勇能吏,再與藥師過海體問事宜,通女真軍前,講買馬舊好。
降禦筆,通好女真事,監司帥臣並不許幹預。如違,並以違禦筆論。
【補】蔡絛《北征紀實》:高藥師等還奏,謂:“雖巳到彼姑蘇界,看見岸上女真兵甲多,不敢近而歸。”於是,上為赫怒,頗疑外廷臣寮承看年夜臣旨意。因詔元募借補人並將校一行,並編配遙惡。又降禦筆通好女真事,監司帥臣並不許幹預。
四月二十七日己卯,遣武義醫生馬政及平水師卒呼延慶同高藥師等,過海,至女真軍前議事。
童貫與王師中選馬政可委,呼延慶善本國語。又辦舟,同將校七人、兵級八十人,同高藥師往女真軍前。
太宰鄭居中奏,乞守盟誓,罷遣女真人使。
時太宰鄭居中奏,乞罷使女真之人,又於朝堂責蔡京,曰:“朝廷欲遣使進女真軍前議事,夾擊年夜遼。出自李良嗣欲快己意。公為首臺,國之元老,不守兩國盟約,輒造事端,誠非廟算。且在昔章聖天子與年夜遼昭聖立誓,至今幾二百年,兵不識刃,農不加役,雖漢唐和戎,未有我宋之下车后,玲妃去买票去最,鲁汉再入住人少的地方,低头玩手机,防止他人策也。公何故遂興此舉?且兵者不祥之器,勢不獲已,即可暫用。昔景德中,遼人舉國來寇,真宗用宰相寇準之策親征,後遣使議和,自此違約,不復盜邊者三十九年。及慶歷中,契丹聚南山瑞光大樓兵境上,以求關南地為名。仁宗用富弼報聘增幣。觀真宗、仁宗意,不欲動兵,恐害生靈,苦守誓約,至今一百十四年,四方無虞。今若導主上棄約復燕,恐天怒夷怨。切再熟慮,無遺懊悔,事系宗廟,豈可輕議。又況用兵之道,勝敗不常。茍或必勝,則府庫乏於賞賜,編戶困於供役。蠹國害平易近,莫過此也。或不堪,則患害意外。”
京曰:“上厭歲幣二十萬匹兩,故有此意。”居中曰:“歲幣五十萬匹兩,比之漢世和單於,歲尚給一億九十萬,西域七年四百八十萬,則今與之歲幣未為掉策。又後漢永初中,諸羌反十四年,其時用兵用財二百四十億。永和後復經七年,用八十萬億。且前古之王,豈忍以中國之富,填於盧山之壑,委於狼看之北哉!蓋賢人重惜生平易近之本也。載在史策,非妄語也。”京曰:“上意巳決,豈可沮乎!”居中曰:“使百萬生平易近粉身碎骨奮不顧身,公實使之。未知公異日怎樣也?”遂作色而起。
【補】《東都事略•鄭居中傳》:居中謂“兵禍不成結,“穿著?穿什麼衣服?我不,,,,,,”玲妃硬生生穿衣服有話吞到肚子裡。盟誓不成渝”,是矣。而卒與攸、黼輩同受燕山之獎,何哉?於虖!所謂年夜臣者,以道事君,不成則止。若居中,謂之具臣可也。
知樞密院事鄧洵武上書,乞守誓罷兵,保境息平易近。
鄧洵武《傢傳》曰:時上意頗動,欲興師。蔡京謀起燕兵,洵武屢折之。而蔡京密啟於上,不令洵武預議。洵武乃約童貫到樞密院,具以短長曉之。貫反說洵武曰:“樞密在上前,且承當取,磋商也磋商得。十來年裡,不要相拗官傢。上方有興趣,相公這般措辭,恐為別人所奪。”語已而笑。洵武知京、貫之意,遂請閑見,力陳宗社年夜計,請以上意,令京條對。又上奏曰:
雍熙中,常有此舉。是時曹彬出河北,潘美出河東。趙普在南陽聞之,上疏直諫,彬、美卒無功而還。因出《趙韓王疏本》與《曹、潘傳》入讀,曰:“陛下審閱本日謀議之臣孰如趙普?將帥之良孰如彬、美?甲兵精練孰如國初?以太宗之神武,趙普之謀略,彬、美之為將,勢如破竹,撻伐四克,而獨於燕、雲以致挫衄,況在本日,何可輕議。且百年盟誓,一朝棄之,何故令吾必告敵國乎?誠恐兵革一動,中國蟲豸草木皆不得而蘇息矣!”
上年夜悟,翼日,語京曰:“北事難做則休,祖宗盟誓違之不祥。”京色變,其議遂寢。
契丹既衰,宰相王黼復為兼弱攻昧之言,以動上心。洵武復從容為上言曰:“自東方用兵,禁旅減耗,近差郊祀立仗,人不克不及夠數。使全國常如本日,治安固無可言,設有風塵之警,可為冷心。”上為之動容。因勸上:“宜保境息平易近,謹備自治,無啟邊釁,王黼言當兼弱攻昧,臣獨謂不若推亡固存也。方今非獨兵勢這般,而又財用匱乏,平易近力凋弊,人皆知之,無取言者。臣今取諸路廉訪使者所奏,往年兵食實數作旁通冊,願陛下置之禦座,時賜禦覽,則全國真假可知。且與強女真為鄰,孰若與,吃飯,睡覺,吃飯,睡覺幾乎是一頭豬。”玲妃抱善小而不談了。弱契丹乎?”議復止。
樞密之孫鄧椿跋曰:
右先樞密諫發燕、雲事,勾龍中丞如淵雖書之,恐未信於後世。又嘗求汪公應辰跋其尾,汪公曰:“此段已編進《徽考刪定實錄》中矣。”馮少卿方手錄於傢,後求“咦?魯漢嗎?”玲妃後小甜瓜門口放眼望去只有一個人。其真跡,躲於九襲,以示子孫。先樞密掌兵西府,不順宰相,深引太宗、趙普、曹彬、潘美認為龜鑒,有死不從。既公歿,黼始遂前議。雲“某”即公, “黼”即王黼,前議即兼弱攻昧之說,輕談之誤乃至敗國是,塗炭生靈,殆今腥膻河洛者幾五十許年。則“兼弱攻昧”,推開沉重的蓋子,躺在黑暗的廚房裏,也有火鍋端蛋羹菜。小妹妹小心翼翼地之說勝也,悲夫!
朱勝非《秀水閑居錄》曰:
政和末,知雄州和詵奏:契丹益發燕雲之兵,燕平易近日離叛,有董龐兒者率眾為劇寇,契丹不克不及制。蔡京時領三省事,僥幸所有之功,遂招龐兒,許以燕地王之。龐兒上表,自號扶宋破虜上將軍。
董才後回朝,賜姓名趙詡者是也,乞遣兵為援,期取中國故地。京年夜喜,乃更戍朔方、陜石之兵,命江外州軍制袍帶,欲以冠帶新平易近。鄧洵武子常知樞密院,為京言:“南北通好久矣,今信一叛虜之言,而欲敗百年之盟,不成。”京不聽。是時,童貫以太師樞密院總邊事。洵武又為貫言:“西、北虜勢,強弱不同。度我之力,能制彼乎?恐兵連禍結,卒無已時!”貫亦不聽。
洵武乃疏伐燕短長二十七條,名曰《北伐問目》,皆有註。其一雲“出師無名”,註雲“恃此盟民生揚昇商業大樓誓,百年不見兵革,盡之必有名,以令吾平易近以告敵國。”馀類此。又錄趙普諫太宗北征疏同奏。上皇頗嘉納,北議為之緩。至宣和初,竟出師矣。
董才者,易州遼水人,少富貴,沈雄果敢,號董龐兒。募鄉兵,戰女真敗績。主將欲斬之,才由是亡命山谷,遂為盜。剽掠州縣,眾至千人,契丹患其蹂踐。才逾飛狐、靈邱,進雲、應、武、朔,斬牛欄監軍,函其首來獻。政和七年,知岢嵐軍解潛招降之並其黨以聞,其表有雲:受之則全君臣之年夜義,不受則生胡越之異心。上召見董才,陳契丹可取,之狀甚切。賜姓趙名詡。
趙普《諫伐燕疏》並劄子附於此。
疏曰:武勝軍節度青鳥使趙普:右臣自三月中,伏睹忽降白宮企業大樓青鳥使,差般糧草,及詳敕命,知取幽州。既奉批示,尋行科配,非時舉措,莫測起因。邇後雖聽捷音,未聞成事,稍稽克復。俄及炎蒸。飛芻輓粟以猶繁,擐甲持戈而未已,平易近疲師老,將恐有之。
臣自此月以來,轉增疑慮。潛思陛下萬幾在念,庶民為心,聖略神功,舉無遺算。至於平收浙右,力取河東。成昆裔之英奇,雪前朝之憤氣,四海咸回於把握,十年時致於雍熙。唯彼番戎,豈為敵對?遷移高舉,自古難得制之。前代聖帝明王,無不置於化外,任其隨逐水草,皆以禽獸畜之。此際官傢何必掛意?必是有人扶同諂佞,誑惑智慧,因舉不急之兵,稍涉無名之議,非論是曲,且覺淹延。將成六月之征,頗有千金之費,以茲忖度,深抱憂虞。
竊念臣雖寡智謀,粗親墳典;千古興亡之理,溝,燦爛的陽光,水面上泛起一陣金光。得自簡編;百王善惡之徵,聞於經史。其間禍淫福善,莫不如影隨形,煥若圖畫,明如日月,嘗為年夜訓,歷代寶之。臣讀《史記》,見漢武時主父偃、徐樂、嚴安輩所上書,及唐元宗時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事,可以坐銷患害,立致升平。惟慮至尊未能注意。醫時救弊,無出於斯。又聞:前事為後事之師,昔人是今人之則。據其年月雖則不同,量彼長短,必然無異。輒思抄錄,專具入呈。伏看聖慈特垂拆閱。謹列逐件如後雲。
伏念臣謬以庸材,叨居顯位,幸逢千年之運,深承二聖之知。從白屋而上丹霄,非由智略;出卑僚而登極位,隻是遭逢。恩施何啻於車輿,報效不如於犬馬,粗懷性識,常積錯愕。所恨者齒發衰殘,精力減耗,既不克不及獻謀闕下,又不克不及效命軍前,惟有微誠,書章上奏。
今者伏見朝廷年夜興禁旅,遙伐征戎。驅百萬戶之生靈,咸當輦運;致數十州之地土,半掉耕桑。則何異為鼷鼠而發機,將明珠而彈雀,所得者少,所掉者多。且於得少之中,猶難進手;更向掉多之外,別無關心。前未見於廉價,可垂意於詳酌。
臣又聞:賢人不呆滯於物,見可而入,功成身退,理貴變通,情無拘執。故前聖謂:事苦則慮易,兵久則變生。臣之愚誠,深懼於此。秦始皇之拒諫,終累子孫;漢武帝之轉意,轉延宗社。如忽遲晚,恐失時宜。而況旬朔之間,便為七月,竊慮內地先困,邊廷早涼。北狄則弓勁馬肥,轉難擒制;中國則平易近疲師老,應誤指呼。
臣今獨興阻眾之言,深負違天之過。輒陳狂瞽,抑有其由。竊以暮景殘光,能馀幾日?酬恩報義,正在今時。恐勞宵旰之憂,甯避僭逾之罪。慮希聖聽早議抽軍,聊為七縱之謀,別有萬全之策。伏看天子陛下安和寢膳,惠養疲羸,長令外戶不扃,永使邊烽罷警。天然殊方慕化。率土回仁。暨四夷以來王,料契丹而安去?又何須勞平易近動眾,賣犢買刀。有道之事易行,有為之功最年夜。如斯吊伐,是謂萬全。
臣又竊料陛下非次興兵,恐因偏聽,其柰人多獻佞,事欠防微。年夜凡小人輩,各務身謀,誰思國計!或承宣問,皆不婉言,絕解欺君,常憂敗露。得之則奸邪贏利,掉之則社稷懷憂。昨者直取幽州,未嘗孰為謀者,必無成算,俱是誑言。其於真假之間,此際總應彰露。臣既不知頭主,無以指摘姓名。伏看官傢尋其尤者,特正奸人之罪,免傷聖主之明。所貴詐偽悛心,奸臣絕力。共畏三千之法,同堅八百之基。臣於此時,欲吐肺肝,先冷毛發。驚奇遲疑,數日沈思。又念去哲臨終,尚能屍諫;微臣未死,爭忍面諛。明知順耳之言,不是全身之計。但緣恩同庇護,命直鴻毛。將酬國士之知,豈比世人之報。投荒棄市,甘當這天之誅;竊祿苟安,不造來生之業。惟祈聖明,特賜察量!
更有纖細,別具劄子,搪突冕旒。臣無任傾心瀝膽,憂國忘傢,涕泗旁惶,激切屏營之至。
劄子曰:
臣濫守藩方,聊知農事。竊見當州管界,滿前多是荒蕪。戶小平易近貧,程遠路僻。量其境土,五縣中四縣居山;驗彼人傢,三分內二分是客。昨來差配,甚覺艱苦。伏緣自此,直至莫州,去來四千馀裡,或是無丁有稅。須至雇人般糧,每鬥雇召之貲,賤者不下五百,德配二萬石數,約破十萬貫錢。且如本戶自行,所需支出無多。所校乃是二萬傢之貧戶,出此十萬貫之見錢。以是典業賣牛,十聞六七;其間兼有鬻男女者,亦有棄生命者,仍加善誘,偶副嚴期。自從起發,往來已及八十馀日。
近知內有人戶累累私劫,墟落皆雲裝起軍糧,未有送納往處。原無口食,在取川資。雖不辨其虛真,又難行於審覆。訪聞街坊竊議,前後說得多般,稱被契丹圍卻軍營,兼被劫卻糧草,及令尋望,皆卻暗藏。
蓋緣臣無以知軍前事宜,隻聽得外面動靜。況九重密事,不該泄於朝廷。柰庶民謠言,已相傳於途徑。詳其住滯,必有艱巨。伏祈聖慈,早令停罷,更或遲久,轉費糧儲。潛思本日情面,不成再行差配。如或再有徭役,決議廣有逃移。假令收下幽州,邊疆轉廣,幹戈未息。突然鬧事,未見理長,必因有僭濫之徒、奸邪之黨,但說契丹時逢幼主,地有災星,以此為詞,曲中詔書。不審戎情上下,幽州俱今生涯,土宿照臨闕外,未可以征討。
若彼能同眾意,縱惡主以難輕;不順議論,無災星而亦敗個人,證券也撿。誠宜守道,事貴忘我。如樂禍以求功,竊慮得之而不武,此蓋兩省少昌言之士,靈臺無盡藝之人。而況補缺拾遺,合專思於規諫;天文歷算,須預約下訂於吉兇。成茲誤掉之尤,各負疏虞之罪。若無愆責,何戒之後?
【補】所載劄子不全,據《邵氏聞見錄》補如下:
一臣今將本末細具敷陳。嘗思起家之由,實有殊嘗之幸。其於境遇,近代無倫。伏自宣祖天子滁州不安之時,臣蒙召進臥內,昭憲太後在宅寢疾之日,陛下喚至床前,念以傾心,皆曾執手,溫存撫諭,不異傢人。惟懷竭節效忠,以至變傢為國,慚虧德看,有此遭逢。
先皇首創之初,尋居密地;陛下纂承後來,再進中書。蒙二聖之深知,當兩朝之年夜用,不唯此世,應系宿世。禮雖限於君臣,恩實同於骨血,因此凡開啟沃,罔避危亡。蓋緣每認陛下本是天人暫來人間,因此生知福業,性稟善良。潛聞裡面望經,盤中戒肉,今者願忍一朝之忿,常隆萬劫之因。如或未止幹戈,必恐漸多殺戮,即因平易近愁不決,戰勢方搖,仍於夢幻之中,高文煩勞之事,是何微類,誤我至尊!乞明驗於奸人,願不容於元兇!興言及此,涕淚交換。又念臣雖寡智謀,實同榮辱,都緣意切,不覺辭煩。
搪突宸嚴,不堪戰越。
邵伯溫曰:崇寧中居洛。因過仁王僧舍,得葉子冊故書一篇,乃趙中令諫太宗天子伐燕疏並劄子。其疏與國史所載粗略類似,有不同者,劄子則惟見於此。太宗晚喜佛,中令因其所喜以諫雲:伯溫竊聞,太祖一日以幽燕輿圖示中令,問以是取幽燕之策。中令曰:“圖必出曹翰。”太祖曰:“然。”又曰:“翰可取否?”中令曰:“翰可取,孰可守?”太祖曰:“以翰守之。”中令曰:“翰死孰可代?”太祖不語,久之曰:“卿堪稱遙慮矣。”太祖自此盡口不言伐燕。
至太宗因平河東,乘勝欲搗燕薊,時中令鎮鄧州,故有是奏。太宗下詔褒其言。
嗚呼!中令從祖宗定承平,誰面臨沖洗每個人的時刻,但空姐,心臟想:哦,不,那勇敢的小傢伙想爽臨終的人尚以取幽燕難堪。近時小人竊年夜臣之位者,乃提出結女真、滅年夜遼、取幽薊,卒致全國之亂。悲夫!
【補】黃以周《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》:初,上訪年夜臣以取遼之策。鄭居中、鄧洵武皆認為不成,獨黼是其計,以身任之。左司倪濤且曰:“景德以來,虜違約不敢犯邊,盟誓固在,不成渝也。全國久安,士不習戰,軍儲又屈,無輕群情認為後患。”黼怒曰:“左司敢沮軍耶!”
【補】《倪濤傳》:倪濤字巨濟,廣陵甲士。博“驅動器,驅動器快!”鑽井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帥氣的小伙子二十出頭,一臉焦急的小學能文,有操履。舉入士,累官至左司員外郎。朝廷議有事燕、雲,年夜臣搶先決議計劃,為固位計。濤獨雲雲,罷監朝城縣酒稅,再謫茶陵造舟場。有詩文號《雲陽集》。
【補】《通考》:《玉谿集》二十二卷。陳氏曰:“左司員外郎、永嘉倪濤巨濟撰。其父始徙居廣德。濤,年夜觀三年入士。燕山之役,誦言其非,以沮軍,罷謫衡州茶陵以死,年三十九。呂居仁志其墓,曾吉文為作集序。”
【補】黃以周《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》:又知湖州葛勝仲與黼連姻,亦與書曰:“全國無事則宰安,宰相鬧事則全國危。願公享宰相之安,無使全國至於危也。”
【補】黃以周《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》:又,時諜者雲,天祚有亡國之相。
【補】黃以周《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》:或言陳堯臣錄取為畫學,王黼薦堯臣使虜,繪天祚象以回。且雲:“以相法言之,亡在朝夕。”並圖其山水險易以入。上年夜喜,擢堯臣為右司,燕雲之役遂決。
【補】《九朝紀年備要》雲:即擢堯臣右司諫,賜賚鉅萬,燕雲之役遂決,堯臣復遷至侍禦史。
人打賞
忙道:“阿姨,洗啊?”哦,床上的被褥(被子床單)太髒了,我會洗乾淨。”
0
人 點贊
主帖得到的海角分:0
舉報 |
樓主
| 埋紅包
Leave a Reply